发布时间:2018-07-06 09:35:22
丁勇是仁怀有名的白酒工匠,他腰间挂着的钥匙串上,有一个“二钱”容量、做工精细的不锈钢小杯,这个小杯子是其恩师李兴发所赠,已经跟随他20余年。丁勇珍爱这件物品,把它看作是匠人的标志。
受师傅的感染,丁勇的10个徒弟也渴望拥有这样一个“匠人酒杯”,丁勇承诺在出师时,会给每人订做一个酒杯,可直到他们都小有名气,丁勇也没有兑现承诺。丁勇说,其实学生们已经很优秀,他只希望他们不要停下脚步,继续精益求精做匠人。
丁勇是仁怀本地人,是上世纪70年代当地极少的拥有高中文化的年轻人。1981年,丁勇从食品站调到了仁怀怀酒厂,因为具有高中文化水平,怀酒厂仅有的一个“大曲酒勾调·品评”培训班学员名额给了他,他便从此开始了自己学习酱酒勾调的人生之路。
丁勇拥有酿酒天分,当时被白酒大师李兴发看中,收为三弟子。仅仅两年,丁勇就成为怀酒厂副厂长,专门监管产品勾调、技术、质量等问题。
怀酒的名声越来越大,丁勇的名气也传了出去。1986年,山东一家酒厂想把他挖过去。
“酒厂承诺我月薪五百元,还可安排家属一起过去。”丁勇说,那时,他在怀酒厂的工资不到100元,贵州一个县长的工资也只有100多元。
“说实话,我动心了。”丁勇说,后来,有朋友劝他去,也有人希望他留下。犹豫了很久,他最终决定留下来,把自己学到的手艺贡献给家乡。
上世纪90年代前后,怀酒厂及其他一些酒厂的规模不断扩大。厂大了、人多了,管理跟不上,造成白酒品质不稳定的隐患存在,出台推行标准化管理理念,成为当时迫在眉睫的事。
“根据政府的要求,怀酒厂率先实践标准化管理。”丁勇说,按照以前的生产规定及现在存在的问题,他主持拟定了酒厂的“管理标准、工作标准、技术标准”,按照严格的监督执行规定,让酒厂的很多问题得到解决。
丁勇说,开始有人认为是说说玩,到了被处理时,一些员工才知道是动真格的,开始学习各项标准,以免出现问题。后来,怀酒厂拟定的各项标准还在遵义地区发布和推广,获得了“国家二级计量单位”和“贵州省工业企业三级标准化水平”的称号。
现年64岁的丁勇,有北方男子的身高,西裤笔挺、牛皮黄的皮鞋很亮堂。茅台镇28度的温度下,他只是将外套脱下稍作整理后,规整地放在座位上,衬衣的衣领扣始终没有解开。这样的装扮,能让人想象到他在酿造白酒时的那份严谨。
面对学生,丁勇的话并不多,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,观察着学生调酒的过程。“老师平时很和蔼,不过我们犯错时,他发起脾气来挺凶的。”学生徐章碧说,去年,老师把几个学生约到一起品酒,一位师兄喝了酒很快就下结论,老师脸色突然沉了下去。“不细致就品不出好酒,也勾调不了好酒。”丁勇当时就说了这句话,让学生们反思了很久。
在丁勇心里,学生们已经很优秀,他只是希望学生们不要因此停下脚步,继续做一名学无止境、精益求精的白酒工匠。
■本报记者 李强 张志红
(《精益求精做匠人》转载自贵阳晚报。